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現代翻譯文學專題
Seminar on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 
開課學期
107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潘少瑜 
課號
CHIN7445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4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共401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71CHIN7445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十九世紀以來,西風東漸,翻譯成為形塑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力量,舉凡新概念的傳入、新名詞的創造、新文類的誕生,乃至於文學創作和文化傳統的轉變等等,往往都受到了翻譯文學的啟發或刺激。可惜的是,過去在中國文學的研究範疇中,翻譯研究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,直至近二三十年,方有較具突破性的發展。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,翻譯研究不但具有多元的方法論,同時也有跨領域、跨文化的特質,能夠為中國文學的研究開拓新境。因此,本課程以鴉片戰爭到1990年代作為時間斷限,分別從「翻譯與文學典範」、「翻譯與知識建構」、「翻譯與意識形態」、「翻譯與現代性」等四個角度切入,藉由研讀近現代翻譯史上的重要個案,搭配作品文本、歷史文獻與相關研究論文,深入探討翻譯文學對近現代中國各個層面的影響及其意義,重新理解這個複雜的時代,並且在思考激盪和往復辯論中,促發開創性的研究課題。 

課程目標
增進對近現代翻譯文學研究課題及研究方法的掌握,培養多元觀點及跨領域視野,訓練學術論文的寫作,提升學術研究之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1. 本課程的閱讀文本包括翻譯作品及其底本、中外歷史文獻、學術論文等,經常牽涉到英文材料,因此需要較佳的英文閱讀能力。
2. 依照進度閱讀指定文本,積極參與課堂討論。
3. 撰寫閱讀回應2篇,各500字。
4. 輪流進行課堂口頭報告。
5. 期末繳交書面報告一篇,限10000-15000字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尤思德著,蔡錦圖譯,《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》,香港:國際聖經協會,2002年。
王宏志編,《翻譯與創作: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0年。
王梅香,〈不為人知的張愛玲: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下的《秧歌》與《赤地之戀》〉,《歐美研究》45卷1期,2015年3月,頁73-137。
胡纓著,龍瑜宬、彭姍姍譯,《翻譯的傳說:中國新女性的形成(1898-1918)》,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9年。
陳宏淑,〈譯者的操縱:從Cuore到《馨兒就學記》〉,《編譯論叢》3卷1號,2010年3月,頁41-68。
單德興,〈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: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〉,《中外文學》36卷4期,2007年12月,頁317-346。
單德興,〈翻譯.介入.顛覆:重估林紓的文學翻譯—以《海外軒渠錄》為例〉,《文山評論》1卷4期,2000年10月,頁23-77。
彭小妍,《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:一九三○年代上海、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、漫遊者與譯者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2012年。
彭小妍編著,《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—晚明以降的中國、日本與西方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3年。
黃克武,〈新名詞之戰: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62期,2008年12月,頁1-42。
劉禾著,宋偉杰等譯,《跨語際實踐:文學、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(中國,1900-1937)》(修訂譯本)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08年。
劉禾著,楊立華等譯,《帝國的話語政治:從近代中西衝突看現代世界秩序的形成》(修訂譯本),北京:三聯書店,2014年。
劉紀蕙,〈「心的治理」與生理化倫理主體——以《東方雜誌》杜亞泉之論述為例〉,收入彭小妍編著,《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——晚明以降的中國、日本與西方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3年,頁269-311。
趙稀方,《翻譯現代性——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》,台北:秀威資訊,2012年。
潘少瑜,〈國恥癡情兩淒絕:林譯小說《不如歸》的國難論述與情感想像〉,《編譯論叢》5卷1期,2012年3月,頁101-124。
潘少瑜,〈想像西方:論周瘦鵑的「偽翻譯」小說〉,《編譯論叢》4卷2期,2011年9月,頁1-23。
潘少瑜,〈愛情如死之堅強:試論周瘦鵑早期翻譯哀情小說的美感特質與文化意涵〉,《漢學研究》26卷2期,2008年6月,頁219-252。
潘少瑜,〈維多利亞《紅樓夢》︰晚清翻譯小說《紅淚影》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39期,2012年12月,頁247-294。
蔡祝青,〈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:以近代英華╱華英辭典編纂“Literature”詞條為中心〉,《東亞觀念史集刊》3期,2012年12月,頁273-333。
賴慈芸,〈幽靈譯者與流亡文人——戰後台灣譯者生態初探〉,《翻譯學研究集刊》17期,2014年6月,頁59-91。
賴慈芸,〈被遺忘的功臣:東方出版社背後的日文改寫者〉,《東亞觀念史集刊》8期,2015年6月,頁9-50。
關詩珮,〈翻譯政治及漢學知識的生產:威妥瑪與英國外交部的中國學生譯員計畫(1843~1870)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81期,2013年9月,頁1-52。
關詩珮,〈翻譯與調解衝突: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方譯者費倫(Samuel T. Fearon, 1819~1854)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76期,2012年6月,頁41-80。
關詩珮,〈翻譯與帝國官僚:英國漢學教授佐麻須(James Summers, 1828-91)與十九世紀東亞(中日)知識的生產〉,《翻譯學研究集刊》17期,2014年6月,頁23-58。
關詩珮,〈哈葛德少男文學(boy literature)與林紓少年文學(juvenile literature):殖民主義與晚清中國國族觀念的建立〉,收入王宏志主編,《翻譯史研究》第1輯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11年,頁138-169。
蘇精,〈中文聖經第一次修訂與爭議〉,《編譯論叢》5卷1期,2012年3月,頁1-40。
Patrick Hanan, “The Bible as Chinese Literature: Medhurst, Wang Tao, and the Delegates’ Version,”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, 63:1 (Jun. 2003), pp. 197-239.
Michael Gibbs Hill, Lin Shu, Inc.: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(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3).
Priya Joshi, In Another Country: Colonialism, Culture, and the English Novel in India (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2002).
André Lefevere, Translation, Rewriting,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(London &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2).
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, “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,” in Lawrence Venuti ed.,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3), pp. 397-416.
Gideon Toury, “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,” in Lawrence Venuti ed.,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3), pp. 198-211.
Lawrence Venuti, The Translator’s Invisibility: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(London &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8).
Itamar Even-Zohar, “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,” in Lawrence Venuti ed.,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3), pp. 192-197. 
參考書目
陳德鴻、張南峰編,《西方翻譯理論精選》,香港: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,2000年。
鄒振環,《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》,北京: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,1996年。
Susan Bassnett, Translation Studies (London &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2).
Lawrence Venuti ed.,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4)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閱讀回應 
15% 
 
2. 
課堂口頭報告 
25% 
 
3. 
期末書面報告 
50% 
 
4. 
出席 
1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9/18  導言:翻譯研究方法論 
第3週
9/25  翻譯與文學典範:「文學」的重新定義 
第4週
10/02  翻譯與文學典範:林紓及其翻譯事業 
第5週
10/09  翻譯與文學典範:鴛鴦蝴蝶派和通俗小說的翻譯 
第6週
10/16  翻譯與文學典範:傳教士和《聖經》的翻譯 
第7週
10/23  翻譯與知識建構:戰爭、外交官和留學生 
第8週
10/30  翻譯與知識建構:嚴復和《天演論》 
第9週
11/06  翻譯與知識建構:「心」的疾病及治療 
第10週
11/13  翻譯與意識形態:魯迅和瞿秋白 
第11週
11/20  翻譯與意識形態:傅雷和張愛玲 
第12週
11/27  翻譯與意識形態:被埋沒的譯者們 
第13週
12/04  翻譯與現代性:新女性的誕生 
第14週
12/11  翻譯與現代性:後殖民觀點 
第15週
12/18  翻譯與現代性: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學 
第16週
12/25  報告大綱發表與討論 
第17週
1/01  元旦放假 
第18週
1/08  報告大綱發表與討論